张波表示,环保部下一步将组织制定重点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逐步实现污染物排放管理与环境质量目标有序衔接。
水十条不仅提出了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还提出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总体目标。但随着近年来政府的换届效应、经济的稳定向好、其他环保政策的密集发布,时滞特性表现会有所不同。
傅涛表示,在新的变革之下,环境产业3.0时代即将到来,该时代是真正面向未来的政企关系、企业与政府共赢的关系,环保产业是为政府创造就业、创造利润、创造GDP的产业,3.0时代的环保产业才是我国环保的未来。其中包括建立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协作机制。环境服务业的内涵也从传统的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设施运营等向环境综合服务延伸,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环境服务、环境监测社会化、环境金融等新型业态和模式呈快速发展态势。编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两年行动计划等。从2012年开始,环保服务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新气象,领域不断延伸,业态模式快速创新。
水务改革十五年前刚起步时,供水服务属于市政公共服务的领跑者范畴,然而到现在,十大影响力企业,几乎看不到传统水务公司的影子,都是后来居上的。据悉,去年25个国控断面未达到年度IIII类水质目标要求,新增22个劣V类断面。这些法律将构成产业政策的一部分,必将影响到产业结构变动。
多层次的消费需求结构将会带动多层次的产业结构的递进升级。这既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三、基于循环经济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路径选择1.循环经济对产业结构的要求(1)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构建新型产业结构系统。发展循环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不仅要淘汰技术水平低、能耗高、效益差的产业,还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和再生资源产业。
第三,随着循环经济技术的进步,一些新的产业部门会逐渐兴起并且壮大,如环保产业等,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2)循环经济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突破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不仅消费的需求总量会扩大,而且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消费物品的档次更趋于高度化,个人需求趋向多层次和多样化。(3)循环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循环经济理念对环境因素的修正主要体现在文化环境和法律环境上。2.循环经济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机理当循环经济理念成为经济展战略之后,该理念对以上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诸多因素中的几种因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进一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动。对文化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循环经济理念倡导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这种理念会引导企业与公众在生产和消费领域的采取合理的行为模式,进而影响到产业结构。
重点对象是冶金(钢铁)、电力、化工、煤炭、有色金属、建材、纺织等产业的内部关联企业。有的制度对产业结构间接发生作用,比如微观企业制度、财政金融制度、收入分配政策、技术政策等,则是通过影响其他制约产业结构的需求、供给、技术等因素的变化,间接地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它通过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及再生的方式,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这以大幅度的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率。其中,有的制度对产业结构发生直接作用,比如市场机制或计划机制、重工业优先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战略或农轻重协调的平衡发展战略、出口导向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和产业政策等。
其基本原则是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3r),基本特征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循环经济依据的是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它通过将不同的工业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产业生态链,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达到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最终达到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
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循环经济对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因素的修正作用,研究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产业结构优化机理,从而提出发展对策,使产业结构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优化和升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源的过量开发,循环经济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发展循环经济要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二,要鼓励和支持产业内部各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生产结构模式。目前我国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循环经济理念的具体应用;第二,循环经济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循环经济理念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表现为:宏观上,作为一种发展战略,突出强调了经济发展要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约束,要走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微观上,强调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公众形成绿色消费观念。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过程,是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来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协调发展。第二,要通盘考虑区域内各产业数量比例和结构协调关系,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有机联系和产业间产供销的合理搭配,力求实现各产业的有序增长和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就是通过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行资源优化配制与再配置,来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第三,要鼓励产业内部关联企业之间不断调整彼此资源利用和废物排放的结构比例,实现资源的闭路循环和多级使用。
由于传统的单一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忽视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忽视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潜力,使得相应的产业结构也表现出低层次性、非生态性等特点。第二,在第三产业中也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使用现代高新科技,调整服务业内部各企业的布局结构,鼓励企业优化重组。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第二,循环经济技术还通过影响循环经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使各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产品产出结构的变化,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济和社会环境对产业的发展影响很大,产业发展需要良好的国内、国际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相反,经济环境的恶化会影响产业的发展,并且进一步影响到产业结构,文化环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化传统形成的消费习惯。(2)优化产业内部结构,促进节能降耗、循环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要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必然需要优化产业内部结构。
在此背景下,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必然取代单一线性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最佳选择。这必将引发产业升级、产业结构的大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因此,发展地热对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意义将十分突出。传统意义上认为,地热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储量大、分布广,具有清洁环保、用途广泛、稳定性好、可循环利用等特点,与风能、太阳能等相比,不受季节、气候、昼夜变化等外界因素干扰,是一种现实并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
据测算,1吨散煤直燃的污染物排放量是1吨工业燃煤经集中减排后污染物排放量的十几倍。地热产业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有发展空间。
谈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加快地热清洁供暖发展时,曹耀峰说,按照地热十三五规划,京津冀加上山东、山西、河南等,共可实现地热供暖(制冷)面积7.38亿平方米,占全国地热供暖(制冷)面积的46%,其中京津冀地区实现地热供暖(制冷)面积4.4亿平方米,占全国地热供暖(制冷)面积的27.5%。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地热中心指导委员会主任曹耀峰28日表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加快地热清洁供暖发展将有助于大气污染治理。太阳能发电、风电等替代的是燃煤电厂排放的污染物,而地热供暖替代的是供暖锅炉的燃煤和直燃的散煤所产生的污染物。曹耀峰表示,目前关于造成雾霾主要原因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多数观点趋向认为燃煤采暖锅炉和散煤燃烧是造成雾霾的重要诱因。
曹耀峰在大会发言时说,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及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这是我国首个地热产业规划,是地热产业发展的里程碑,将对我国地热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是曹耀峰当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闭幕的第六届中深层地热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国际会议上表示的。
中国工程院科研人员经过初步研究发现,地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优势外,还在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强化雾霾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大格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曹耀峰表示,目前关于造成雾霾主要原因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多数观点趋向认为燃煤采暖锅炉和散煤燃烧是造成雾霾的重要诱因。
地热产业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有发展空间。因此,发展地热对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意义将十分突出。